中文經典100句:閱微草堂筆記
    學習名句100篇,輕鬆閱讀經典,深入中文堂奧

>>更多有關【國高中職輔助教材,學習進修,商業、學習,書籍、文具、DVD,中文經典100句:閱微草堂筆記】資訊,推薦,價格比較,評價,討論,情報


熱門暢銷相關推薦

商品圖

漫畫微積分入門:輕鬆學習、快樂理解微積分的第一本書

商品圖

101大學學測英文試題本+英文詳解本

商品圖

【超低61折】擎天數學最低12級分的祕密:高一篇DVD+高二篇DV

商品圖

『隨你選』高效率學習三本69折

商品圖

開學考用書 & 語言學習書展 任選2本72折

商品圖

中文經典100句:閱微草堂筆記

商品圖

輕輕鬆鬆出手成章

商品圖

作文滿分八大關鍵技巧(團購5書)

商品圖

中外歷史大事酷搜本

商品圖

擎天數學最低12級分的祕密(高一篇+高二篇)

中文經典100句:閱微草堂筆記

學習名句100篇,輕鬆閱讀經典,深入中文堂奧

【內容簡介】

《閱微草堂筆記》是相傳有「鐵齒銅牙」,學識淵博、聰慧過人的大學士紀曉嵐費時十年完成的心血結晶。也是繼《聊齋誌異》之後,風靡文壇,引領一代風騷的筆記小說。魯迅就曾如此讚譽:「敘述復雍容淡雅,天趣盎然,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」。

《中文經典100句──閱微草堂筆記》為系列第二十四本,自將近1200篇的精采故事中,擷取100則精華名句,以活潑的文字,就該名句的相關語文知識與筆記故事,提供一篇完整而實用的介紹。

書中並非僅僅「談狐說鬼」,更寄託了紀曉嵐對於因果、倫常、鬼神等等的思想,如名句「人心一動,鬼神知之」、「海客無心,則白鷗可狎」等,就敘述了人的惡念反使狐女、白鷗等害怕而不敢接近;「知為妖魅所惑者,皆邪念先萌耳」更評論若非人先產生邪念,不會被妖魅所迷惑;「相見不相親,不如不相見」則援引李白的作品,描述了一對夫妻日日相見,卻咫尺千里的淒婉故事。還有如「舉世盡從忙裡老,誰人肯向死前休?」、「天定勝人,人定亦勝天」、「酒有別腸,信然」、「顧天地生財,只有此數。此得則彼失,此盈則彼虧。」等名句,值得我們不斷反覆思索咀嚼!

【作者簡介】

>>>翁淑玲 等人
王尹姿
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,現任職於出版業。

何宜珊
現任教於台北市立松山家商夜間部,就讀於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,對國文具有高度的熱忱與興趣。期許自己未來能在國文教學上再多盡一份心力。

吳思惠
輔大哲學系畢業,擔任過兩年國中小作文老師。曾出版三本言情小說,目前從事電影相關服務業,副業為電視編劇寫手。

李佩蓉
愛哭愛笑愛夢想,游走於文學、教育、傳播三大領域,樂於嘗試各種可能之外的可能,想把世界妝點得更溫暖浪漫些。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,目前任教於台中市曉明女中。

翁淑玲
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,現為上市公司營運管理主管,喜好閱讀、旅遊,長期參與「中文經典100句」系列寫作,座右銘:寵辱不驚。

張書豪
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博士,現為臺北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,曾參與《中文經典100句:水滸傳》的編撰。

黃淑貞
淡江大學中文系、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。曾任《文訊》雜誌社文字編輯、崇右技術學院系助教、國科會研究計畫助理、國小作文班指導老師。著有《地球的孩子系列──聽見最美麗》、《擁抱大文豪》、《國中經典古詩文快讀》,並編有《如何捷進寫作詞彙》。

廖珮芸
東海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班,多年的大學部中文任教經驗。曾獲東海大學散文獎、兒童文學獎,喜愛寫作、電影、旅遊,相信生命就是不斷經歷、尋找熱情與純真的過程。

趙修霈
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,曾任澳門科技大學專任講師,現為東吳大學、聖母護專兼任助理教授。著有《中文經典100句:西遊記》(合著)、《中文經典100句:水滸傳》(合著)、《中文經典100句:元曲》(合著)及多篇學術論文。

【目錄】

〈出版緣起〉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 季旭昇
〈導讀〉媲美《聊齋》,寄託紀曉嵐思想的筆記小說──《閱微草堂筆記》
1. 公愛民乃好名,不取錢乃畏後患耳
2. 凡人白晝營營,性靈汨沒,唯睡時一念不生,元神朗澈
3. 惜一猛虎之命,放置深山,不知澤麋林鹿,劘其牙者幾許命也
4. 人心一動,鬼神知之
5. 義所當報,不必談因果
6. 天地鬼神,恆於一事偶露其巧,使人知警
7. 非惟私情為障,即公心亦為障
8. 《春秋》責備賢者,未可以士大夫之義律兒女子
9. 誤而即覺,是謂聰明;覺而不回護,是謂正直
10. 巧者,造物之所忌。機械萬端,反而自及,天道也
11. 即求而得之,亦必其命所應有,雖不求亦得也
12. 人心愈巧,則鬼神之機亦愈巧
13. 儒釋之宗旨雖殊,至其教人為善,則意歸一轍
14. 凡陰邪之氣,遇陽剛之氣則消
15. 海客無心,則白鷗可狎
16. 心無餘閑,則一切愛根欲根無處容著,一切魔障不祛自退矣
17. 滿腹皆書能害事,腹中竟無一卷書,亦能害事
18. 偏伐陽者,韓非刑名之學;偏補陽者,商鞅富強之術
19. 以講經求科第,支離敷衍,其詞愈美而經愈荒;以講經立門戶,紛紜辯駁,其說愈詳而經亦愈荒
20. 非禮之祀,鬼神且不受,況非義之祀乎?
21. 知為妖魅所惑者,皆邪念先萌耳
22. 君子義不負人,不以生死有異也;小人無往不負人,亦不以生死有異也
23. 悍戾者必遇其敵,人所不能制者,鬼亦忌而共制之
24. 夫死生數也,數已盡矣,猶以小術與人爭,何其不知命乎?
25. 勝妖當以德,以力相角,終無勝理
26. 顧天地生財,只有此數。此得則彼失,此盈則彼虧。
27. 大抵無往不復者,天之道;有施必報者,人之情。既已種因,終當結果
28. 無心布施,功德最大
29. 仕宦熱中,其強悍者必怙權,怙權者必狠而愎;其孱弱者必固位,固位者必險而深
30. 心定則氣聚,心一動則氣散矣
31. 人知兆發於鬼神,而人事應之;不知實兆發於人事,而鬼神應之
32. 故君子之於世也,可隨俗者隨,不必苟異;不可隨俗者不隨,亦不苟同
33. 儒者著書,當存風化,雖齊諧志怪,亦不當收悖理之言
34. 蓋棺以後,論定猶難;況乎文酒流連,唱予和汝之日哉
35. 種桃李者得其實,種蒺藜者得其刺
36. 業有滿時,則債有還日
37. 好花朗月,勝水名山,偶與我逢,便為我有;迨雲煙過眼,不復問為誰家物矣
38. 大抵名愈高則責愈嚴,術愈巧則罰愈重
39. 家庭骨肉,當處處留將來相見地也
40. 舉世盡從忙裡老,誰人肯向死前休?
41. 人不入山,虎豹烏能食;舟不航海,鯨鯢烏能吞?
42. 惟愚故誠,惟誠故鬼神為之格
43. 不見可欲故不亂,見則亂矣
44. 鬼神之故,有可知有不可知,存而不論可矣
45. 不求幸勝,不求過勝,此其所以終勝歟
46. 世情萬變,治家者平心處之可矣
47. 人能事事如我意,可畏甚矣
48. 神仙必有,然非今之賣藥道士;佛菩薩必有,然非今之說法禪僧
49. 食人之食,不可不事人之事
50. 以三生論因果,惕以未來;以一念論因果,戒以現在
51. 取非所有者,終不能有,且適以自戕也
52. 知刻酷之積怨,不知忠厚亦能積怨也
53. 知命者,不立乎岩牆之下
54. 庶女呼天,雷電下擊
55. 利人脩脯,誤人子弟,譴責亦最重
56. 蓋怨毒之念,根於性識,一朝相遇,如相反之藥,雖枯根朽草,本自無知,其氣味自能激鬥耳
57. 帝王以刑賞勸人善,聖人以褒貶勸人善,刑賞有所不及,褒貶有所弗恤者,則佛以因果勸人善,其事殊,其意同也。
58. 捐身鋒鏑,輕若鴻毛
59. 一犬吠影,每至於百犬吠聲
60. 劫數人所為,非天所為也
61. 事太便宜,必有不便宜者存
62. 以勢交者,勢敗則離;以財交者,財盡則散
63. 自恃可為,遂為人所不敢為,卒至潰敗決裂
64. 昨為樓上女,簾下調鸚鵡;今為牆外人,紅淚沾羅巾
65. 心心在一藝,其藝必工;心心在一職,其職必舉
66. 必當為者而亦不為,往往坐失事機,留為禍本
67. 天定勝人,人定亦勝天
68. 情有所牽,物必抵隙
69. 世故太深,則趨避太巧耳
70. 曾經極樂之境,稍不適則覺苦;曾經極苦之境,稍得寬則覺樂矣
71. 緇衣黃冠,或坐蛻不仆;忠臣烈女,或骸存不腐,皆神足以持其形耳
72. 一切世事心計,皆出古人上
73. 凡反間內應,亦必以同類,非其同類,不能投其好而入,伺其隙而抵也
74. 相見不相親,不如不相見
75. 天地無心,視聽在民
76. 凡事不可載入行狀,即斷斷不可為
77. 跡似「贈以芍藥」,事均「采彼蘼蕪」
78. 骨非藥物所能換,緣亦非情好所能結
79. 祖父之積累如是其難,子孫之敗壞如是其易也
80. 其福正以其蠢也
81. 山川而能語,葬師食無所;肺腑而能語,醫師面如土
82. 君棄其結髮而昵我,此豈可託終身者乎?
83. 現身說法,言之者無罪,聞之者足以戒
84. 用兵者務得敵之情
85. 無欲常教心似水,有言自覺氣如霜
86. 愚者恆為智者敗,而物極必反,亦往往於所備之外,有智出其上者,突起而勝之
87. 矯枉過直,顧此失彼,本造福而反造孽,本弭事而反釀事
88. 肴酒必豐,敬鬼神也;無所祈請,遠之也
89. 黃泉易逝,青史難誣
90. 人莫躓於山而躓於垤
91. 能與貧人共年穀,必有明月生蚌胎
92. 以智勇之略,敗於意外者,其數在天,不得而尤人;以駑下之才,敗於勝己者,其過在己,亦不得而尤人
93. 古人嫌隙,多起於俳諧。不如並此無之,更全交之道耳
94. 恃其錢神,至能驅鬼,心計可謂巧矣,而卒不能逃幽冥之業鏡
95. 禍患常生於忽微,智勇多困於所溺
96. 利旁有倚刀,貪人還自戕
97. 小慈是大慈之賊
98. 酒有別腸,信然
99. 天下之大,孰肯以真形示人者?
100. 所見異詞,所聞異詞,所傳聞異詞,《魯史》且然,況稗官小說?

【內容連載】

《春秋》責備賢者,未可以士大夫之義,律兒女子

【名句的誕生】
何勵庵1先生則曰:「《春秋》責備賢者,未可以士大夫之義,律2兒女子。哀其遇可也,憫3其志4可也。」
~卷二.灤陽消夏錄二

【完全讀懂名句】
1. 何勵庵:何琇,字君琢,號勵庵,清雍正年間進士,是紀昀的老師。

2. 律:規範、要求。

3. 憫:同情、哀憐。

4. 志:志向,這裡指作事的動機。

語譯:《春秋》中責備賢人的過錯,不能以士大夫的身份標準,要求一般平民百姓。只能感傷他們的遭遇、同情他們的動機。

【名句的故事】
本篇名句出自一則夫妻生死相隨的愛情故事。有個遠遊在外的士人,靠著書畫維生,還娶了個妾,兩人感情非常好。過了一段時間,士人生了重病,臨終前對妾說:「我沒有家,你也無處可去;我沒有親戚,你也無依無靠。我以筆墨為生,死後,你將再嫁,這是理所當然。我沒有留下債務來拖累你,你也沒有父母兄弟來阻撓,可以依自己的想法去做。再嫁時不要接受對方的聘金,只要與他約定,將來每年都允許你去祭掃我的墳墓,那麼我就沒有遺憾了。」妾雖然難過,仍答應了他的請求,不久士人就過世了。

妾再嫁的對象也能信守約定,也很愛她,但她時常憂鬱地想起前夫,夜裡也會夢見與前夫同床共枕,有時還會說夢話。丈夫發現後,暗中請來術士以符籙為她驅邪,沒想到妾雖然不再說夢話,卻生了重病。臨死前,她趴在床上向丈夫叩頭,表達希望丈夫成全她與前夫共葬的心願。如果丈夫答應了,她將世代報答,而丈夫竟也照她的要求做了。

紀昀卻認為妾再嫁是背棄了前夫,再嫁後又思念著前夫,則是背棄了後夫,因此批評妾「進退無據」;何子山也認為妾與其思念前夫而死,不如前夫死後就殉情而死。然而,紀昀的老師何勵庵先生卻不這麼認為,他說出了名句:「《春秋》責備賢者,未可以士大夫之義,律兒女子」──認為《春秋》中雖然責備賢人的過錯,但故事中的妾並非讀書人,只是一般平民百姓,因此不能以此作為道德標準來要求;我們只要感傷他們的遭遇、同情他們的動機就可以了。

【歷久彌新說名句】
在《閱微草堂筆記》卷十二的〈槐西雜志二〉提到類似的一句話:「哀其遇,悲其志,惜其用情之誤,則可矣;必執《春秋》大義,責不讀書之兒女,豈與人為善之道哉?」

故事也是關於夫妻生死相隨:一名女子十四五歲時與一窮人家的青年結婚,兩人非常恩愛。可是偏偏遇上饑荒,家中無以為繼,婆婆便將她賣給人口販子。夫妻倆哭了一夜,互相在對方手臂上咬出牙痕作為標誌,女子便被帶走了。丈夫實在忘不了妻子,便沿途要飯,日夜趕路追上人口販子,兩人有時還能見上一面,但因年紀輕、膽子小,都怕被人口販子責罵而不敢接近,只能相對默默流淚。後來丈夫聽說妻子被賣進學使家做姬妾,他就賣身做了學使幕僚的僕人,可是衙署內外廳堂隔絕,妻子並不知道丈夫已經來到自己身邊。直到丈夫因病去世,妻子在家聽到僕婦們談起病死之人的姓名籍貫,才知道是自己的丈夫。她聽聞丈夫過世的消息後,對眾人說了他們夫妻倆的事情,接著大聲號泣,跳樓死了。

紀昀談起這個故事時,雖然知道這名女子殉情太晚,嚴守禮教者早應為了固守三綱五常而死,但也承認這是重感情所帶來的結果,畢竟她愛戀丈夫,無法割捨,因此忍辱偷生,冀望有朝一日能破鏡重圓,直到希望斷絕才以死明志。在女子心中,並不重視是否能守節以死名志,她看重的是能否守約等到夫妻重新團圓。所以只要「哀其遇,悲其志,惜其用情之誤」就好了,何必以《春秋》大義來責備她呢?

節婦觀早在漢代時就已出現,直到宋代大儒程頤提出「餓死事小,失節事大」,再加上明代政府的大力旌表,並建立完善的制度後,這樣的概念已儼然成為一種社會風俗,一直延續到了清朝。在這兩篇故事中,紀昀與其師不受當時的禮教觀所限,提出不必以《春秋》大義來規範一般百姓、責不讀書之兒女,在今天看來是很先進,而且符合人性的。

誤而即覺,是謂聰明;覺而不回護,是謂正直



【名句的誕生】

神笑曰:「謂汝倔強,今果然。夫天行不能無歲差1,況鬼神乎?誤而即覺,是謂聰明;覺而不迴護,是謂正直,汝何足以知之。念汝言行無玷2,姑貸3汝。後勿如是躁妄也。」霍然4而蘇5。

~卷二.灤陽消夏錄二



【完全讀懂名句】

1. 歲差:赤道與黃道之交點,即春分、秋分二點。每年略有變化,每年沿黃道向西退行約五十點二角秒,約二萬五千八百年迴轉一周。古人稱此現象稱為「歲差」,其實這是太陽系也繞著銀河的中心點在旋轉,銀河也繞著更大的天體中心旋轉所造成的。並不是天行真的有「誤差」。



2. 玷:缺點、過失。



3. 貸:寬待,寬容饒恕。



4. 霍然:快速、突然。



5. 蘇:甦醒,死而復生。



語譯:神明笑著說:「聽說你脾氣倔強,今天一看果然不錯。天體的運行都還會有誤差,何況是鬼神呢?有錯能馬上察覺,這就是聰明;察覺了而不袒護,這就叫正直。你那裡懂得這些道理?看在你平常言行舉止沒有什麼缺點過失,暫且饒恕你,以後不要這樣急躁亂來了。」韓生一下子就甦醒過來了。



【名句的故事】

有個老儒韓生性格剛直,他的一舉一動皆合乎禮法的規定,因此全鄉人推舉他為祭酒。一日,韓生得了寒邪侵襲的疾病,在昏昏沉沉、神志不清時,有個小鬼來到他面前,對他說:「城隍爺來傳喚你了。」他心想自己應該氣數已盡,就跟著小鬼走了。沒想到神查了生死簿後對他說:「因為姓相同,所以小鬼抓錯人了。」於是打了那個小鬼二十下板子,又讓他將韓生送回家去。韓生心裡很不服氣,上前質問說:「人命關天,為何派個糊塗鬼來,以至於錯抓了我呢?如果沒有查看出來,我豈不是白白死去了嗎?神鬼的聰明正直就是這樣的嗎?」



被韓生這麼一質問,神明便回答他聰明正直的道理,也就是名句「誤而即覺,是謂聰明;覺而不回護,是謂正直。」有錯能馬上察覺,這就是聰明;察覺了而不袒護,這就叫正直。古人說: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」,有過失並不可怕,「知過能改,善莫大焉」,因此能「知過」──覺察過錯,又「能改」──不偏私袒護,這不僅是聰明及正直,也是莫大的美德啊!



至於韓生質問神明的話,雖然不是沒有道理,但他過度講求禮法規矩的性格,及剛直近乎不知變通、不懂人情的個性,也表露無遺。



【歷久彌新說名句】

歷史上懂得「知過能改」的人通常能有成就一番大事。聽說劉邦原本十分看不起讀書人,言談間常常取笑讀書人迂腐,罵讀書人冬烘;可是只要他犯了錯,旁人指正他能接受並馬上改過,所以能成就大業。劉邦攻進咸陽、進入宮殿後,大家搶入府庫,搬出金銀財寶拚命往衣袋裡塞。秦朝的宮殿內有各式各樣的珠寶及美女,劉邦在那裡樂得暈頭轉向,樊噲這時闖進來說:「你要天下,還是只想當富翁?」劉邦仍不動。張良也說:「如果你一進咸陽就只想到享受,那麼你無法得到天下。」劉邦此時終於大夢初醒,立刻下令封閉府庫,退出宮殿。次日,劉邦召集地方父老,宣布說:「我入關後,與大家約法三章:殺人者死,傷人及盜者抵罪。秦朝的苛令全部取消,你們可以安心的過日子了。」百姓們都歡天喜地的走了,劉邦又傳令三軍,不得騷擾民眾,違令者立斬,人們對劉邦的印象更好了。



據《左傳》記載,魯昭公七年時,大夫孟僖子跟隨昭公去楚國,這次出訪,孟僖子發現自己對禮儀問題無所幫助,感到非常羞恥,於是發憤學習禮儀。只要遇到懂禮儀的人,不論貧賤都立刻拜他為師,向他學習。後來,孟僖子臨死的時候,把他手下的大夫叫到跟前說:「禮儀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。不懂禮,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。我聽說,有一位賢達的人名叫孔丘,我如果能得善終,一定要把兒子南宮敬叔和孟懿子送到孔丘門下,讓他們侍奉他並且跟他學習禮儀。」孟僖子死後,南宮敬叔和孟懿子果然就把孔丘當作他們的老師。因此,孔子說:能「知過能改」的人就是君子,而君子的言行就是讓人們學習、效法的。



《閱微草堂筆記》中的韓生雖是儒生,卻只知追究過錯,也難怪會被神明嘲笑不懂真正的聰明正直的道理,太過急躁亂來了。

巧者,造物之所忌。機械萬端,反而自及,天道也



【名句的誕生】

夫專其利而移禍於人,其術巧矣。巧者,造物之所忌。機械萬端,反而自及,天道也。神惡其嶮巇1,非惡其污蔑也。

~卷二.灤陽消夏錄二



【完全讀懂名句】

1. 嶮巇:音ㄒㄧㄢˇ ㄒㄧ,高聳險峻,崎嶇不平,比喻艱難危險。這裡是指行為奸險。



語譯:享受利益卻嫁禍他人,手段也夠狡詐的了。狡詐是上天所忌諱厭惡的。心機算盡,反而惹火燒身,這就是天道。神明厭惡他們的奸險行徑,而不是厭惡他們污衊神明。



【名句的故事】

本篇名句出自一則小情人嫁禍於神明的故事。有一對表兄妹私訂終身,女子懷孕後被母親發覺了,怕被責罰,便撒謊說夜裡有巨人來,壓在自己身上;母親認為這必定是泥像作怪,要她將彩線繫在巨人腿上。女子將彩線交給表哥,表哥則將彩線繫在關帝廟中周倉將軍塑像的腿上。母親循線一見,差點將周倉的腿給打斷了。後來兩人再度幽會時,周倉前來猛擊兩人的腰,兩人都僵臥在那裡起不來了。大家都說:這是兩人汙蔑神明的報應。



雖然大家都這麼說,但紀昀卻認為:「巧者,造物之所忌。機械萬端,反而自及,天道也。神惡其嶮巇,非惡其污蔑也。」上天討厭投機取巧之人,這種人機關算盡,最終反而會害了自己。上天之所以降下懲罰,不是因為遭到汙蔑,而是因為他們使用了嫁禍他人,自己獨享好處的狡詐手段。



在《紅樓夢》中,賈寶玉神遊太虛幻境時,警幻仙姑演奏的《紅樓夢曲》中的一支〈聰明累〉:「機關算盡太聰明,反算了卿卿性命」。說的是王熙鳳自小聰明伶俐,上討長輩歡心,下則作威作福、傷人害命,結果弄得家破身亡一場空,正印證了名句「巧者,造物之所忌。機械萬端,反而自及,天道也」的道理。



【歷久彌新說名句】

除了本句之外,《閱微草堂筆記》卷九〈如是我聞三〉有「巧者,造物之所忌。」這說的是一個隨主改姓的奴僕紀昌,他擅長各種文學藝術,平生很有心計,無一事不佔便宜,沒想到晚年得到一種目不能視、耳不能聽、口不能言、四肢不能動、全身肌肉麻痺的病,卻診斷不出任何病情,就連名醫束手無策,如此過了幾年才過世。因此,老和尚果成認為這是報應──沒犯什麼大錯,只不過事事追求自己的好處,用盡心機。由此可見,行事機巧狡詐會為上天所厭。



《閱微草堂筆記》卷十三〈槐西雜志三〉還有「信巧者,造物之所忌也」的說法,也同於名句「巧者,造物之所忌」。這是紀昀的老師陳世倌對他說的:有個人平生沒做什麼壞事,只是事事追求自己的好處,想盡辦法將害處歸給別人。一次,與幾位朋友一同出外住宿,忽然下起雨來而滿屋子開始漏水,只有北邊一面沒有漏水,此人於是說自己感冒,取了被子就在北邊的床榻睡下,眾人心知肚明他在裝病,卻也莫可奈何。雨愈下愈大,眾人如露宿一般淋著雨,而那人獨在北面的牆下酣眠。不料牆忽然傾倒,眾人奔出,此人被壓個正著,頭破血流,且折傷了一足一臂。這個人同樣沒犯什麼大錯,但上天卻給他這些報應,這也可以證明狡詐是上天所忌諱厭惡之事。

人心愈巧,則鬼神之機亦愈巧



【名句的誕生】

又曰:「冥司惡躁競,謂種種惡業,從此而生,故多困躓1之,使得不償失。人心愈巧,則鬼神之機亦愈巧。然不甚重隱逸,謂天地生才,原期於世事有補,人人為巢許2,則至今洪水橫流,並掛瓢3飲犢4之地,亦不可得矣。」

~卷二.灤陽消夏錄二



【完全讀懂名句】

1. 困躓:境遇艱難不順利。



2. 巢許:指巢父、許由,兩人皆是古代隱士,自許清高,不肯接受禪讓。



3. 掛瓢:據《太平御覽.器物部.瓢》載,許由常以手捧水喝,有人看了,給他一個水瓢,他喝完水後便把瓢掛在樹上。此時風起,將瓢吹得嗚嗚作響,他覺得受到打擾,又厭煩地把水瓢取下丟掉。



4. 飲犢:《高士傳》載,堯請許由當九州長(一說是讓天下),許由覺得玷汙他高潔的品格,到水邊洗耳朵。這時巢父正好牽牛來河邊喝水,便問許由洗耳的緣故。聽後,怕弄髒了牛嘴,改牽到上游去喝。



語譯:(顧德懋)又說:「陰間的判官討厭陽間的人們為了追求名利而互相競爭,說各種罪孽都是因此而產生,所以往往讓這種人不順利,使他得不償失。人心愈是機巧狡詐,則鬼神的安排也愈巧妙。陰間的判官也不重視隱居的人,認為天地造作萬物,原是希望對世事有所補益,要是每個人都成為巢父、許由,那麼到今天仍然像堯、舜時代一般洪水泛濫,連掛瓢、飲犢的地方都找不到了。」



【名句的故事】

員外顧德懋自稱是職掌五嶽與冥府的東嶽大帝手下的冥官,他說:在陰間非常重視貞婦烈女,但貞婦烈女也分等級,因愛情或財產不改嫁的是下等,以禮義克制情欲的萌動者是中等,最上等的是心如枯井,富貴、利害、飢冷都不計較。一日,有位節婦到了,閻王及陰間各官都穿戴整齊起身迎接,只見這位神色疲憊的老婦人步步登高,升天去了。此外,賢臣同樣也分為三等:害怕法律制裁者是下等,愛惜名聲氣節的是中等,只知國計民生而不計禍福毀譽的是上等。



由此可知,冥府對於因道德法律規範或珍惜名聲而成為貞節烈婦、賢臣的評價都不太高,上等都是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之人,之所以如此,與人們通常為了追求名利而產生許多心機有關。名句因此而生:「人心愈巧,則鬼神之機亦愈巧」──既然人為了博得好名聲而用盡心機,鬼神的各種報應或安排也更加巧妙。這也是為何用禮義來克制情欲萌動的只是中等節婦、愛惜名聲氣節的只是中等賢臣而已。表面上同樣守節、忠心的婦女或臣子,鬼神都能善加分辨,並予以不同的安排。



在這段話之後,《閱微草堂筆記》又說:陰間的法律就像《春秋》一樣,君子處處與人為善,但若因擇善固執而壞事,也會被視為過錯而記錄下來;小人雖然時常做惡,但偶有小事有利於他人,也同樣會因好事而得到報償。一般人只看到君子受責罰、小人得到好處,而認為報應不公、天地不明,這其實是不明白鬼神細察人事的道理。



【歷久彌新說名句】

《閱微草堂筆記》認為陰間判決貞婦、賢臣或君子、小人就像《春秋》一樣,那麼,《春秋》的判斷原則又是如何呢?司馬遷在〈太史公自序〉說:「夫《春秋》,上明三王之道,下辨人事之紀,別嫌疑,明是非,定猶豫,善善惡惡,賢賢賤不肖,存亡國,繼絕世,補敝起廢,王道之大者也。」司馬遷秉持《春秋》精神寫作《史記》,而所謂《春秋》精神即在「寓褒貶,別善惡」上──褒揚善行、貶抑壞事、頌揚賢者、批判惡人,要藉此提醒世人分辨忠奸善惡,並知所警惕。為此,《孟子‧滕文公下》才說:「孔子成春秋,而亂臣賊子懼。」



本篇故事將貞婦、賢臣仔細分作三等,將君子、小人所行的善惡詳細記錄下來,同樣有著分辨忠奸善惡的功能,而因果報應、賞善罰惡也正如同要世人知所警惕,讓「亂臣賊子懼」。



鬼神賞善罰惡之所以如此巧妙安排,又與人的心機愈來愈多有關。名句「人心愈巧,則鬼神之機亦愈巧」中,兩個「巧」字也有巧妙的不同:前者講的是機詐,類似老子所說的「智慧出,有大偽」的「偽」,也就是機巧之智;後者較單純,講的是巧妙。

舉世盡從忙裡老,誰人肯向死前休



【名句的誕生】

一友偶1吟「舉世2盡從忙裡老,誰人肯向死前休」句,相與慨歎。

~卷七.如是我聞一

【完全讀懂名句】

1. 偶:碰巧、突然。



2. 舉世:全世界。



語譯:一個朋友隨口吟誦「世人都在忙碌中年華老去,有誰肯在死前先罷手呢」的句子,大家都很有感慨。



【名句的故事】

根據《清高宗實錄》記載,乾隆三十三年,紀昀的親家、兩淮鹽政使盧見曾,因為營私貪污而被革職查辦,紀昀當時也因通風報信,被發配到新疆的烏魯木齊,在那待了兩年。在這段期間,他的兒子與愛妾都過世了,這讓他對官場險惡與世態炎涼有更深厚的體悟。即使後來紀昀重新獲得聖眷,他的心靈與處事也比過去更加自在與通達。



本篇故事便是用嘲諷的角度,勸戒世人要認真地活。故事中,錢塘人陳乾緯與友人登寺樓遊覽,其中一人不禁說出「舉世盡從忙裡老,誰人肯向死前休」一句,引起眾人慨歎。然而寺中的師父卻認為,人其實到死都不會罷手。



這位師父於是向眾人分享他的一次經歷。數年前,他突然聽見橋邊傳來爭執聲,似乎是兩鬼正在爭奪墓地。一會兒又聽到一人對著吵來吵去的鬼魅們說:「兩位請聽老僧一言,人生在世之所以會紛紛擾擾,是因為還不知道那只是一場夢,你們現在已經從夢裡清醒了,夢中曾經萬般經營的富貴在哪呢?曾經計較的恩恩怨怨又在哪呢?」兩鬼聽了不禁嗚嗚低泣。



老僧的意思是,人的生命歷程體驗過了,鬼的歷程也體驗過了,那就該知道萬事皆空的道理。就像黃粱一夢的書生醒了之後,便覺悟了。那麼,人生在世,我們何必汲汲營營於名利呢?



【歷久彌新說名句】

《楞嚴經》曾記載佛陀與波斯王的一段對話。佛陀問波斯王:「您現在的肉體是會像金剛一樣常住不壞呢?還是會變壞?」波斯王回答說:「世尊,我現在的肉體終究是會消滅的。」佛陀又問波斯王:「您為什麼會明白您的肉體將會消滅呢?」波斯王進一步解釋,因為他觀察自己的身體,時時刻刻都在改變、都在新陳代謝,像柴火一樣在燃燒著,柴火終究會有燒完的時候,所以肉體有一天一定會滅盡。



很多人無法參透這番道理,特別是與榮華富貴、名聲顯赫無緣者。這類人常常心存妄想,所以追名逐利起來,也會備加辛苦。如同唐朝詩人杜荀鶴在〈秋宿臨江驛〉一詩中所說:「南來北去二三年,年去年來兩鬢斑。舉世盡從愁裡老,誰人肯向死前閒。」忙忙碌碌、庸庸擾擾,時間逝去,也只換得青春歲月的流失,但是世人還是一樣愁名、愁富,不肯縮手。



難得有像清朝順治皇帝者,他因為與生俱來的富貴,反倒對萬事萬物之無常,更懂得放下。他曾在〈順治皇帝讚僧詩〉中說道:「百年世事三更夢、萬里乾坤一局棋。」再大的事業、再大的功勳,也不過是一場夢、一盤棋局,因此他選擇從夢中清醒,並決定:「我今撒手西方去,不管千秋與萬秋」。順治皇帝急著去學作佛事,很多人卻把學佛向道當作是老年人的事,因此往往來不及透過宗教去認識生死大事時,便撒手人寰。誰人肯向死前修?順治皇帝是也。
特別推薦 商品規格 商品保證



>>更多有關【國高中職輔助教材,學習進修,商業、學習,書籍、文具、DVD,中文經典100句:閱微草堂筆記】資訊,推薦,價格比較,評價,討論,情報



arrow
arrow

    momok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